首页 资讯 正文

人民日报“时空对话”关注吉林抗战老兵:“牺牲是光荣的,我参军就不怕死”

体育正文 215 0

人民日报“时空对话”关注吉林抗战老兵:“牺牲是光荣的,我参军就不怕死”

人民日报“时空对话”关注吉林抗战老兵:“牺牲是光荣的,我参军就不怕死”

图①:孙文秀接受采访。本报记者  刘以(liúyǐ)晴摄图②:孙文秀年轻(niánqīng)时的照片。受访者供图

  在(zài)吉林通化(tōnghuà)的家中,百岁老兵(lǎobīng)孙文秀坐在轮椅上,身着军装,佩戴党员徽章,脊背笔挺。老人颤巍巍地拿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(shènglì)60、70周年的两枚纪念章,操着一口浓浓山东口音:“抗战胜利,不容易啊,不容易。”

  为何从“七十一”改叫(gǎijiào)“文秀”?

  “不光要能打仗,我们还要(háiyào)学文化、有知识,建设国家”

  1924年2月,山东文登,在祖母71岁(suì)时,孙文秀(sūnwénxiù)出生,因此“七十一”成了他的名字。

  1938年,日本侵略者在山东烧杀抢掠,民不聊生。当年秋天,年仅14岁的孙文秀(sūnwénxiù)毅然扔下(rēngxià)放猪的鞭子,找到附近的抗日队伍,请求(qǐngqiú)加入八路军。“你们能打赢鬼子,又保护老百姓。”当问及参军原因时(shí),孙文秀这样回答。

  “牺牲是光荣的,我参军就不怕死(bùpàsǐ)。”孙文秀加入的队伍八路军115师686团,是1928年组建的红军队伍,改编后走上抗日战场,在当地赫赫有名,被许多老(lǎo)百姓亲切(qīnqiè)称为“老六团”。

  1939年,部队换发军装,营里郝(hǎo)教导员听闻“七十一”的土名,目光温和地落在这个小战士身上:“你姓孙,叫孙文秀咋样?不光要(yào)能打仗,我们还要学文化、有知识,建设(jiànshè)国家。”

  “成啊。”孙文秀高兴答应。1939年1月2日(rì),孙文秀被正式登记进“老(lǎo)六团”军人名单。孙文秀参军第二年,他的两位堂兄受其影响参军,最终(zuìzhōng)都牺牲在战场。

  去领(lǐng)烈属(lièshǔ)光荣牌那天,家里也分不清谁(shuí)是谁。孙文秀的父亲抹了一把眼泪,跟两个侄媳妇(zhíxífù)商量:“你们两家一块住,就拿一块牌吧,另一个我拿回家,留个念想。”那块烈属光荣牌被钉在孙文秀家门上,一直被擦得锃光瓦亮。

  十四五岁就会(huì)打仗吗?

  “在战争中学打(dǎ)仗,战斗英雄是打出来的”

  1939年5月,日军集结8000多人,分九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,把(bǎ)115师师部(bù)、686团等3000多人包围在肥城东南的陆房。孙文秀(sūnwénxiù)和战友一道,紧握钢枪坚守阵地,击退敌人多轮攻击。随后,115师首长(shǒuzhǎng)决定以(yǐ)少数兵力正面阻敌,其余部队与机关实施夜间隐蔽突围。

  咋突围?肥城的山看似连成一片,实则山与山间有鲜为人知的小路,当地老乡主动带领八路军穿山林(shānlín)找小路,成功(chénggōng)突围,挫败日军合围。这(zhè)次战役,我军(wǒjūn)毙伤日伪军1300多人。“我们能取得一次次胜利,离不开军民鱼水情。”回忆起这段经历,孙文秀忍不住感慨。

  频繁战斗中,孙文秀(sūnwénxiù)(sūnwénxiù)耳濡目染老战士的英勇顽强,成长(chéngzhǎng)迅速。1940年,孙文秀加入(jiārù)中国共产党,1942年成为班长,1944年升任副排长。“要战斗,更要动脑,力求以更小伤亡,换取更大战果。”

  每次战斗结束,孙文秀都要去探视战友,不只是关心伤情,还要(háiyào)琢磨怎么伤的、为啥伤在这个部位。孙文秀总结经验(zǒngjiéjīngyàn),一有空就(jiù)和战友分享:“就说隐蔽,在战场上找好位置、角度,一棵草挡(cǎodǎng)不了子弹,但可以遮住敌人眼睛。”

  一次攻坚战,孙文秀冲在最前,负责破坏敌人(dírén)工事外围。三道铁丝网(tiěsīwǎng),孙文秀本想着一刀砍断。谁料一铡刀落下,铁丝网不仅一根没断,甚至一抬刀,又回到原状。身前是(shì)(shì)敌营,身后是准备冲锋的战友,时间紧迫。孙文秀急中生智,把铡刀平(píng)放在第一道铁丝网上,自己则趴在上面(shàngmiàn),用身体把铁丝网压出V形缺口,让战友们踩着自己的背向前冲,完成攻坚。

  战场(zhànchǎng)无情,一次追击战,战友王芝爱中弹(zhòngdàn)倒地,只留下一句:“我不行了,别忙活。”其他人继续追击,孙文秀(sūnwénxiù)独自将战友葬于巨石下。如今,孙文秀依旧记得战友埋骨的地方,可始终没有联系到他的家人,“等胜利了就去你家报信”的承诺,成(chéng)了老兵心里的隐痛。

  在抗日战场上,孙文秀(sūnwénxiù)参加数百次战斗,数次立功,被115师授予“战斗英雄”“爆破英雄”称号,他所在的班(bān)则被命名为“尖刀班”。孙文秀说(shuō):“在战争中学打仗,战斗英雄是打出来的。”

  听到日本投降时什么(shénme)感受?

  “激动(jīdòng)之余有些酸楚,多少同志没看到这一天啊,我们要记得他们(tāmen)”

  1945年8月15日,孙文秀所在部队接到日本投降的电报。战士(zhànshì)们拥抱着、呐喊着,“高兴(gāoxìng)(gāoxìng),不知道该怎么说的高兴。”孙文秀说,“激动之余有些酸楚,多少同志没看到这一天啊,我们要记得(jìde)他们。”

  1951年,孙文秀走出国门,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1964年,孙文秀转业到吉林省靖宇县任副县长(fùxiànzhǎng)。靖宇县是抗日(kàngrì)名将杨靖宇的殉国地,从年轻时便崇敬(chóngjìng)杨将军(yángjiāngjūn)的孙文秀负责组织修建杨靖宇殉国地纪念塔。

  为建设好将军(jiāngjūn)的纪念碑,孙文秀走了很多地方,挑来挑去,最终敲定用青石做碑。“杨靖宇将军铁骨铮铮,我们必须选当地最硬(yìng)、最好的石材(shícái)。”孙文秀说。

  与此同时,孙文秀上任不久,便发现县里百姓因为饮用污浊河水,导致“大骨节病”肆虐。“让老百姓(lǎobǎixìng)喝上干净水”,成了(le)他的头等大事。1965年,孙文秀踏上火车,进长春、到北京,申请钻井技术与无缝钢管支持(zhīchí)。几年后,靖宇县城吃水问题(wèntí)被彻底解决。

  “我(wǒ)没(méi)怎么读书,一辈子文化水平不高。”孙文秀笑着说,“但当年郝教导员(jiàodǎoyuán)的话我听进去了,有一份力,就为国家和人民出一份。”

  “这些年,老爷子没事(méishì)就给我们讲当年故事,结尾总是要说,要珍惜(zhēnxī)生活,热爱祖国,建设祖国。”孙文秀(sūnwénxiù)的女儿孙超荣(sūnchāoróng)说。如今,孙文秀的床榻旁—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胜利60、7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。在墙壁上,贴着孙文秀小孙子画的一幅画——一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,昂首敬礼。

人民日报“时空对话”关注吉林抗战老兵:“牺牲是光荣的,我参军就不怕死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