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政协委员李骏虎:守护好三晋大地的文化宝藏
全国政协委员李骏虎:守护好三晋大地的文化宝藏
全国政协委员李骏虎:守护好三晋大地的文化宝藏“文化(wénhuà)是民族的根。作为(wèi)全国政协委员,同时也作为一名山西籍作家,我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、促进文学创作、推动文旅融合、讲好中国故事,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(gòngxiàn)自己的力量。”
△ 李骏虎委员在(zài)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碧霞圣母宫调研。
从矗立于凤凰(fènghuáng)山巅的隰县小西天,到(dào)耗费140年拼出的大型“积木”应县木塔,游客(yóukè)熙熙攘攘、纷至沓来。访古热潮中,一座座山西古建正被推着走到台前。
而这些,也只是(zhǐshì)山西文物资源的冰山一角——
山西省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.4万处(wànchù),约占全国总量的(de)7%;全国重点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531处,占全国总数的10.5%,居全国第一(dìyī);古建筑28027处,占全国的1/10,还有超过4万处未定级的文化遗存……
文物(wénwù)数量多、资源丰富、分布广泛,也往往意味着保护难度大、任务重、要求高。仅山西现有在册的文物就难以有足够(zúgòu)的人力、物力(wùlì)、财力(cáilì),特别是技术来维护,而那些还没来得及认定、登记、定级的文物同样需要抢救保护。
过去几年里,通过调研、采风等(děng)各种活动,我几乎走遍了(le)山西省各处(gèchù)文物遗址、文保单位(dānwèi)等,深入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状况,也发现了一些让人忧心的场景:个别乡村庙宇、造像缺乏科学修缮指导,甚至被涂上了油漆、水泥,原本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;一些偏远村落的文物无人看管,甚至遭遇盗窃(dàoqiè)和人为损毁……
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任重道远。面对海量的文物和庞大的保护工程(gōngchéng),仅靠(jǐnkào)常规普查和文物管理部门来保护远远不够,仅靠山西一省(yīshěng)之力也难以完成。如何真正保护好山西这座“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”、守护(shǒuhù)“地上文物看山西”的金字招牌?
在2024年全国(quánguó)两会(liǎnghuì)期间,我提交了《关于集全国之力加强山西不可移动文物(wénwù)抢救保护的提案》,呼吁国家在资金、技术和政策支持上加大对(duì)山西文物的倾斜,建立全国性的文物抢救机制。在提案中(zhōng),我建议结合“四普”对山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(zīyuán)开展拉网式排查、进行系统性(xìtǒngxìng)摸底(mōdǐ),明确资源底数。加强山西文保队伍建设,提高(tígāo)文保员工资和补贴待遇,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。对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赎买、签订保护协议等方式进行保护,并将重要不可移动文物收归国有。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,协助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加强文物保护。
令我振奋的是,这件提案提交后,引起了国家文物局、文化和(hé)旅游部、山西省政府的高度关注,并被(bèi)列入全国文物普查(pǔchá)重点工作。如今,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,国家文物局已将(jiāng)未定级文物的保护纳入重点规划,并在山西率先启动试点,抢救那些仍未被正式登记的“无名(wúmíng)文物”。
文化是民族的根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同时也(yě)作为一名(yīmíng)山西籍作家,我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、促进文学创作、推动文旅融合、讲好中国故事,为文化强国(qiángguó)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(作者系(xì)全国政协委员、山西省作协主席) 
“文化(wénhuà)是民族的根。作为(wèi)全国政协委员,同时也作为一名山西籍作家,我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、促进文学创作、推动文旅融合、讲好中国故事,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(gòngxiàn)自己的力量。”
△ 李骏虎委员在(zài)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碧霞圣母宫调研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